《抚摸岁月》:裸呈大饥荒时代
 从这个意义上说,作家出版社出版的《抚摸岁月》一书,首先以纪实示人的同时,以大量真实的历史,记录甚至是原始历史资料的“裸呈”,给历史研究家们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丰富素材。
在那段岁月长河中,给作者留下最深印记的是食物的匮乏、饥饿的痛苦、医药的无助,以及在艰难之中内心的忧愁与快乐。与新中国的其他地区一样,作者所生活的闽西客家乡村同样经历着饥饿的煎熬。
“我记忆较深的是大约是1959年底至1960年的春夏之交,这个时期是我们农村里最难过的春荒时期。最难忘的是我们家乡称之为‘冬岭树叶’和‘石斑树叶’,黏稠性较强,采摘回来后,用碓子捣烂掺些经碓子碓成的谷壳粉,和成团,再做成一小块一小块的‘粄’,蒸着吃……即是这样,难下咽的谷壳粉,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人们还可以吃到一些。到后来,谷壳粉就只能供应给村里患有‘水肿病’的人了。再后来,我们家乡的山上,就是这种树叶‘粄’,也没有了资源。”
透过作者细腻的表达,那个时期人们的食物谱系便明晰起来:糙米饭;能吃的树叶和根茎;和上谷壳粉的“冬岭树叶”和“石斑树叶”……在这个层次递减的食物谱系末端,连最后的果腹之“食”都难以为继的时候,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良,身体生理不正常,死亡接踵而至。
“在我的记忆里,1960年我才6岁,但给我留下的深刻记忆是天天吃野菜,村子里饿死了不少人。孩子们的脸上堆满了苍蝇,连举手赶一下的力气都没有,能吃饱一顿饭或是吃上哪怕一小碗饭,都是非常非常奢侈的。”书中说。
这是十分珍贵的饥荒记录。作者呈现了大饥荒时代无从救赎的人们抵御饥饿、饥不择食的窘迫和无奈,以及死亡的触目惊心。它们足以让读者追问:那个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?《抚摸岁月》在对个人历史、家庭历史进行梳理的同时,给出了一个怂恿人们洞窥世界、反思历史的解码器。
人们常说,苦难会孕育坚韧的精神。经历过旧时代的淘洗,即使生活条件已经日新月异,也依然牢记俗常生活要克勤克俭。“大妹夫妻将老家能变卖的东西全部转手后,就趁着我们搬新家来福州过年。让我意想不到的是,他们乘便车,将老家能带来的东西一锅端全部带来了,就连菜地里的青菜能收的都收来了。”作者在不经意之间记录的这个细节,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朴素善良的灵魂刻画得入木三分。
列宁说过:“忘记历史,意味着背叛。”《抚摸岁月》中这样的细节常常能够给人善意的提醒。当主流话语被刻意阉割,并以教科书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记忆,我们总有一天会失去反思和质疑的基本能力。作家尤凤伟在他的《中国一九五七》后记中有一段话:亚历山大·索尔仁尼琴写作《古格拉群岛》时,当时有许多人劝他说:“如果牢记过去,会失去一只眼睛的。”可是,索氏加上了一句:“这句谚语的下一半是:忘掉过去,你会失去两只眼睛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