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青在线:
     
当前位置:首页-->> 阅读周刊
书房·生活

《抚摸岁月》:裸呈大饥荒时代

金石

中青在线-中国青年报 2010-08-31 [打印] [关闭] email推荐:
    当“80后”、“90后”作为专有名词进入社会语言学词库的时候,我们知道,曾经给我们的民族烙下深刻印记的20世纪中叶以后近30年的历史,真的距离我们很遥远了。同时,历史学家们对历史的研究,也总是无法满足人们了解历史真相的现实需要。于是,1949年以后30年的历史,渐渐成为人们的知识盲区和失忆地带。

    从这个意义上说,作家出版社出版的《抚摸岁月》一书,首先以纪实示人的同时,以大量真实的历史,记录甚至是原始历史资料的“裸呈”,给历史研究家们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丰富素材。

    在那段岁月长河中,给作者留下最深印记的是食物的匮乏、饥饿的痛苦、医药的无助,以及在艰难之中内心的忧愁与快乐。与新中国的其他地区一样,作者所生活的闽西客家乡村同样经历着饥饿的煎熬。

    “我记忆较深的是大约是1959年底至1960年的春夏之交,这个时期是我们农村里最难过的春荒时期。最难忘的是我们家乡称之为‘冬岭树叶’和‘石斑树叶’,黏稠性较强,采摘回来后,用碓子捣烂掺些经碓子碓成的谷壳粉,和成团,再做成一小块一小块的‘粄’,蒸着吃……即是这样,难下咽的谷壳粉,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人们还可以吃到一些。到后来,谷壳粉就只能供应给村里患有‘水肿病’的人了。再后来,我们家乡的山上,就是这种树叶‘粄’,也没有了资源。”

    透过作者细腻的表达,那个时期人们的食物谱系便明晰起来:糙米饭;能吃的树叶和根茎;和上谷壳粉的“冬岭树叶”和“石斑树叶”……在这个层次递减的食物谱系末端,连最后的果腹之“食”都难以为继的时候,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良,身体生理不正常,死亡接踵而至。

    “在我的记忆里,1960年我才6岁,但给我留下的深刻记忆是天天吃野菜,村子里饿死了不少人。孩子们的脸上堆满了苍蝇,连举手赶一下的力气都没有,能吃饱一顿饭或是吃上哪怕一小碗饭,都是非常非常奢侈的。”书中说。

    这是十分珍贵的饥荒记录。作者呈现了大饥荒时代无从救赎的人们抵御饥饿、饥不择食的窘迫和无奈,以及死亡的触目惊心。它们足以让读者追问:那个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?《抚摸岁月》在对个人历史、家庭历史进行梳理的同时,给出了一个怂恿人们洞窥世界、反思历史的解码器。

    人们常说,苦难会孕育坚韧的精神。经历过旧时代的淘洗,即使生活条件已经日新月异,也依然牢记俗常生活要克勤克俭。“大妹夫妻将老家能变卖的东西全部转手后,就趁着我们搬新家来福州过年。让我意想不到的是,他们乘便车,将老家能带来的东西一锅端全部带来了,就连菜地里的青菜能收的都收来了。”作者在不经意之间记录的这个细节,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朴素善良的灵魂刻画得入木三分。

    列宁说过:“忘记历史,意味着背叛。”《抚摸岁月》中这样的细节常常能够给人善意的提醒。当主流话语被刻意阉割,并以教科书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记忆,我们总有一天会失去反思和质疑的基本能力。作家尤凤伟在他的《中国一九五七》后记中有一段话:亚历山大·索尔仁尼琴写作《古格拉群岛》时,当时有许多人劝他说:“如果牢记过去,会失去一只眼睛的。”可是,索氏加上了一句:“这句谚语的下一半是:忘掉过去,你会失去两只眼睛!”

    

打印】 【关闭
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:

 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,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。

  1. 凡本网注明"来源: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"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,未经本网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
  2.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3.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中青在线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  4.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文责作者自负。
  5. 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。
   联系方式: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:010--64098058